【秉烛夜读成语故事】“秉烛夜读”是一个源自古代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人在夜晚仍然坚持学习、勤奋刻苦的精神。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一段感人的故事,体现了古人对知识的执着追求。
一、成语来源与背景
“秉烛夜读”最早出自《后汉书·王充传》。据记载,东汉时期的学者王充(字仲任)自幼家境贫寒,但他勤奋好学,常常在晚上点着蜡烛读书,不因环境艰苦而放弃求知。他的这种精神被后人传颂,并逐渐演变为“秉烛夜读”这一成语。
二、成语释义
成语 | 秉烛夜读 |
拼音 | bǐng zhú yè dú |
出处 | 《后汉书·王充传》 |
含义 | 在夜晚点着蜡烛读书,比喻勤奋学习,不畏艰难。 |
用法 | 多用于形容人勤奋刻苦、珍惜时间的学习态度。 |
三、成语故事简述
王充出身于一个普通家庭,父亲早逝,生活十分清苦。但王充从小就酷爱读书,即使在冬天寒冷的夜晚,他也坚持点上蜡烛,专心致志地阅读典籍。他不仅自己努力学习,还常常帮助邻居的孩子们讲解疑难问题,因此深受乡亲们的尊敬。
王充后来成为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家,他的著作《论衡》对中国古代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。他的事迹也成为后世学子学习的榜样。
四、成语现实意义
在现代社会,“秉烛夜读”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,更是一种精神象征。它提醒我们:
- 珍惜时间:人生短暂,唯有不断学习才能提升自我;
- 克服困难:无论环境如何,都要保持对知识的渴望;
- 坚持不懈:成功往往属于那些在逆境中仍不放弃的人。
五、总结
“秉烛夜读”不仅是古代文人勤奋学习的写照,更是现代人面对挑战时应有的态度。通过了解这个成语的来历和含义,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,也能从中汲取力量,激励自己不断前行。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秉烛夜读 |
出处 | 《后汉书·王充传》 |
人物 | 王充 |
含义 | 比喻勤奋学习,不畏艰难 |
精神 | 坚持不懈、珍惜时间、追求知识 |
现实意义 | 鼓励人们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学习热情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