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成语怙恶不悛意思】“怙恶不悛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常用于描述那些明知自己犯了错误,却仍然不悔改、继续作恶的人。这个成语在日常交流和文学作品中都较为常见,具有较强的警示意义。
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成语的含义,以下是对该成语的总结与解析:
一、成语释义
成语 | 怙恶不悛 |
拼音 | hù è bù quān |
释义 | 指坚持作恶,不肯悔改。 |
出处 | 《左传·隐公三年》:“怙乱不悛,莫可救也。” |
近义词 | 坚持错误、执迷不悟、死不悔改 |
反义词 | 改过自新、悔过自新、痛改前非 |
二、成语用法
- 结构:动宾结构
- 语法功能:多作谓语、定语使用
- 适用对象:多用于人,尤其是对屡教不改、行为恶劣者
例句:
1. 他屡次违反校规,怙恶不悛,最终被学校开除。
2. 对于那些怙恶不悛的犯罪分子,法律必须严惩不贷。
三、使用场景
场景类型 | 说明 |
法律领域 | 描述罪犯拒不悔改的行为 |
教育领域 | 批评学生屡教不改的表现 |
社会评论 | 描述某些人固执己见、拒绝改正的倾向 |
四、成语背后的文化内涵
“怙恶不悛”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,它还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对“善恶有报”的观念。古人认为,一个人如果明知错误而不改,终将自食其果。因此,这个成语在教育、道德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。
五、总结
“怙恶不悛”强调的是一个人在明知错误的情况下仍不悔改的态度。它不仅是对行为的描述,更是对人性的一种反思。在现实生活中,面对这种态度,我们应保持警惕,同时也要鼓励他人及时反省、改正错误。
通过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,有助于我们在语言表达和思想认知上更加精准和深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