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颐和园简介资料】颐和园,位于中国北京市西北郊,是清朝时期的皇家园林,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、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之一。它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之大成,融合了自然景观与人文建筑,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。颐和园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,也因其独特的美学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。
一、颐和园概况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名称 | 颐和园 |
地理位置 | 北京市海淀区 |
建造时间 | 清朝乾隆年间(1750年) |
原名 | 清漪园 |
重建时间 | 光绪年间(1886年) |
总面积 | 约290公顷 |
水域面积 | 约3.4平方公里 |
主要景点 | 佛香阁、长廊、昆明湖、十七孔桥、石舫等 |
文化价值 |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巅峰之作,世界文化遗产 |
旅游特色 | 古典建筑、山水园林、历史文化 |
二、颐和园主要景点介绍
1. 佛香阁
位于万寿山前山,是全园的制高点,为一座八角形楼阁,象征着“佛光普照”。登临佛香阁可俯瞰整个昆明湖及园内全景。
2. 长廊
长廊全长728米,是中国最长的游廊之一,两侧绘有大量彩画,内容多为历史故事、神话传说和花鸟鱼虫,极具艺术价值。
3. 昆明湖
是颐和园的核心水域,湖面开阔,景色优美,湖中有南湖岛、团城等小岛,湖岸建有堤岸、桥梁,构成一幅天然画卷。
4. 十七孔桥
横跨昆明湖,桥身共有17个桥洞,造型精美,是颐和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,寓意“天圆地方”。
5. 石舫
位于昆明湖北岸,是一艘用石头雕刻而成的“船”,象征“江山永固”,是清代园林中少见的仿船建筑。
三、颐和园的历史背景
颐和园最初建于1750年,原名为“清漪园”,是乾隆皇帝为母亲祝寿而建。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,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烧毁。1886年,慈禧太后以“重修”名义重建,并更名为“颐和园”,意为“颐养天和”。此后,颐和园成为清朝皇室的重要活动场所,也是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。
四、颐和园的文化意义
颐和园不仅是一座皇家园林,更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、园林设计和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。其布局讲究“天人合一”,将自然山水与人工建筑巧妙结合,展现出深厚的东方美学思想。同时,颐和园也是研究清代宫廷生活、建筑风格和园林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。
五、游览建议
- 最佳季节:春秋两季气候宜人,适合游览。
- 开放时间:一般为早上6:30至傍晚18:00(具体以景区公告为准)。
- 门票价格:成人票约60元人民币,学生、老人等有优惠。
- 交通方式:可乘坐地铁4号线至北宫门站,或公交线路前往。
颐和园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,也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。无论是漫步在长廊之中,还是伫立于佛香阁之上,都能感受到这座皇家园林所散发出的古老韵味与艺术气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