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鸱目虎吻出处于哪里】“鸱目虎吻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人的相貌凶恶、面目可憎。这个成语在古代文献中较为常见,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。下面将对“鸱目虎吻”的出处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展示相关资料。
一、
“鸱目虎吻”最早出自《汉书·王莽传》。其中提到:“其人鸱目虎吻,状如豺狼。”这是对某人外貌的描述,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,意指此人面目狰狞、心狠手辣。后世多沿用此成语来形容那些外表凶恶、行为不端的人。
此外,在《后汉书》等史书中也有类似的描写,但“鸱目虎吻”这一说法主要来源于《汉书》。该成语不仅用于文学作品,也常见于古代人物评述和民间俗语中。
二、出处与解释表
成语 | 出处 | 原文 | 解释 | 用法 |
鸱目虎吻 | 《汉书·王莽传》 | “其人鸱目虎吻,状如豺狼。” | 鸱(chī):一种猛禽;虎吻:老虎的嘴。形容人面目凶恶、神情狰狞。 | 多用于形容人相貌丑陋、性格凶狠,带贬义。 |
鸱目虎吻 | 《后汉书》 | 未见直接引用,但有类似描述。 | —— | —— |
鸱目虎吻 | 后世文学作品 | 如《水浒传》《三国演义》等均有类似形容。 | —— | 用于人物形象刻画,增强画面感。 |
三、结语
“鸱目虎吻”作为中国古代常用的形容词,不仅体现了古人对人物外貌的细致观察,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“善恶”、“美丑”的评判标准。虽然这一成语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,但在文学和历史研究中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。了解其出处和含义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中的语言表达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