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不恭是什么意思】“不恭”是一个汉语词语,常用于形容人对他人不够尊敬、态度不端正或行为失礼。在古代汉语中,“不恭”多用于描述对上级、长辈或权威的不敬行为,现代使用中也常用于批评他人的言行举止不当。
一、总结
| 项目 | 内容 |
| 词义 | 不恭敬、不尊重、态度不端正 |
| 出处 | 古代文献中常见,如《左传》《论语》等 |
| 使用场景 | 批评他人不礼貌、不守规矩的行为 |
| 近义词 | 不敬、无礼、傲慢 |
| 反义词 | 恭敬、尊重、谦逊 |
| 现代用法 | 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,较少口语化 |
二、详细解释
“不恭”由“不”和“恭”组成。“不”表示否定,“恭”意为恭敬、尊敬。因此,“不恭”即“不恭敬”,指对他人缺乏应有的尊重和礼貌。
在古代,尤其是儒家文化影响下,“恭”被视为一种重要的道德品质,而“不恭”则是一种严重的品德缺陷。例如,《论语》中有“恭而无礼则劳”,强调恭敬必须建立在礼仪之上,否则就显得空洞而不合规范。
在现代社会,“不恭”更多地用于批评他人的行为不当,尤其是在正式场合或书面表达中。比如在职场、学校或公共场合中,若有人对他人态度轻慢、言语粗鲁,便可能被评价为“不恭”。
三、使用示例
1. 古文示例:
> “子曰:‘吾与点也!’”——孔子称赞曾点的洒脱,而对其他弟子的态度则认为他们“不恭”,即不够恭敬。
2. 现代用法:
- 老师指出学生上课时随意说话,是“不恭”的表现。
- 公司内部批评某员工对上司态度傲慢,称其“不恭”。
四、注意事项
- “不恭”多用于书面语,口语中较少使用。
- 在使用时需注意语境,避免误解为单纯的“不礼貌”。
- 应结合具体情境判断是否适合使用该词。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“不恭”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,更承载着传统文化中对礼仪与尊重的重视。在日常生活中,保持“恭”是对他人的基本尊重,也是个人修养的体现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