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卷心菜的梗出自哪里】“卷心菜”这个词汇在中文网络语境中,原本只是指一种常见的蔬菜,但在近年来逐渐演变成一个网络流行梗。它的出现和传播与特定的事件、文化背景以及网友的二次创作密切相关。
以下是对“卷心菜的梗”的来源进行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展示相关信息:
一、
“卷心菜”作为网络用语,最早源于2017年的一部国产电影《芳华》。在影片中,男主角刘峰因对女兵何小萍产生感情而被调离文工团,之后他被分配到厨房工作,负责切菜,其中就包括卷心菜。这一情节在影片中虽然并不突出,但随着影片热度上升,观众开始注意到刘峰“切卷心菜”的细节。
后来,有网友将“切卷心菜”与“默默无闻、平凡无奇”的形象联系起来,认为刘峰的命运象征着一种“被边缘化”的状态。于是,“卷心菜”逐渐成为一种隐喻,用来形容那些“被忽视、被安排、不被重视”的人或事。
此外,在一些网络论坛和社交媒体上,“卷心菜”也常被用来调侃某些人的生活状态,比如“每天像切卷心菜一样重复单调的工作”,或是“像卷心菜一样被层层包裹、难以被理解”。
二、信息表格
项目 | 内容说明 |
梗的来源 | 2017年电影《芳华》中,刘峰被调去切卷心菜的情节 |
网络传播 | 随着电影热度上升,网友开始关注并解读“切卷心菜”这一细节 |
含义演变 | 从字面意义(蔬菜)演变为隐喻(平凡、被忽视、被边缘化) |
延伸用法 | 被用来形容生活单调、命运被动、不被重视等情境 |
文化背景 | 与当代社会中的“躺平”“内卷”等现象有一定关联 |
使用场景 | 社交媒体、论坛评论、网络段子、表情包等 |
三、结语
“卷心菜”作为一个网络梗,其背后不仅反映了人们对生活中平凡状态的关注,也体现了网络语言的趣味性和创造性。它从一部电影中的小细节,演变为一种具有广泛共鸣的文化符号,展现了网络文化的独特魅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