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疥癞读音及出处介绍】“疥癞”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语,常出现在古文或文学作品中。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含义、读音及来源,本文将从字义、读音、出处等方面进行简要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呈现。
一、文字解析
“疥癞”由两个字组成:
- 疥(jiè):指一种皮肤病,常见于皮肤瘙痒、红肿、起疹等症状。
- 癞(lài):同样指皮肤病,如“癞疮”“癞狗”等,也可引申为丑陋、不体面的意思。
两者结合,“疥癞”多用于形容人或事物有病态、不体面、低贱等意味。
二、读音说明
字 | 拼音 | 声调 |
疥 | jiè | 四声 |
癞 | lài | 四声 |
三、出处与用法
“疥癞”一词在古代文献中较为常见,多用于比喻人品低劣、身份卑微或处境艰难。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出处和用法示例:
出处 | 文本内容 | 释义 |
《汉书·东方朔传》 | “今若以妾之身,事贵人,虽有千金,不能买也;若以妾之身,事贫贱,虽无千金,亦可共甘苦。然妾愿为君妾,不为君妻,非不欲为君妻也,恐为君妻,则必为君所弃,而妾则终为疥癞。” | 表达女子不愿因贫穷被抛弃,宁愿做妾也不愿成为被嫌弃的“疥癞”。 |
《世说新语》 | “王右军年减十岁,便已能书,人谓之‘小王’。后为会稽内史,尝与谢安共游,安曰:‘此子风骨,岂是疥癞之徒?’” | 用“疥癞”比喻出身低微的人,反衬王羲之的不凡气质。 |
《红楼梦》 | “贾母道:‘这孩子虽是庶出,却聪明伶俐,怎可轻看?若是庶出,便是疥癞,那我贾府还成什么体统?’” | 用“疥癞”比喻地位低下之人,表达对家族尊严的重视。 |
四、现代用法
在现代汉语中,“疥癞”使用较少,主要出现在文学作品或正式场合中,用以强调某种贬义或讽刺意味。例如:
- “他为人狡猾,心术不正,实乃一介疥癞之徒。”
- “这种行为实在令人作呕,简直是疥癞之流。”
五、总结
“疥癞”是一个具有贬义色彩的词语,常用于形容人或事物的低劣、不体面。其读音为“jiè lài”,出自古代典籍,多用于文学或讽刺性表达。了解其含义和用法,有助于我们在阅读古文或欣赏文学作品时更加准确地把握作者意图。
项目 | 内容 |
词语 | 疥癞 |
读音 | jiè lài |
含义 | 指皮肤病,引申为低贱、不体面 |
出处 | 《汉书》《世说新语》《红楼梦》等 |
现代用法 | 多用于文学或讽刺性表达 |
用法举例 | “疥癞之徒”“疥癞之流” |
通过以上整理,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“疥癞”这一词语的读音、含义及其在历史文献中的运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