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词语扶危济困什么意思】“扶危济困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在他人遇到困难或处于危难时给予帮助和支持。它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也反映了社会中互助、关爱的价值观。
下面是对“扶危济困”的详细解释和相关知识的总结。
一、词语释义
词语 | 扶危济困 |
拼音 | fú wēi jì kùn |
含义 | 在别人遇到危难或困难时给予帮助和救济 |
出处 | 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:“夫士之为人,不务修德,而欲求富贵,是犹不耕而望获,不织而求衣也。故君子务本,本立而道生。若人能扶危济困,救急扶穷,则其德可大矣。” |
用法 | 多用于褒义,形容人有同情心、乐于助人 |
近义词 | 扶弱济贫、雪中送炭、济人之急 |
反义词 | 袖手旁观、见死不救、冷眼旁观 |
二、词语解析
“扶危济困”由四个字组成:
- 扶:扶持、帮助;
- 危:危险、危难;
- 济:救助、救济;
- 困:困境、困难。
整体意思就是:在别人处于危难或困难时,主动伸出援手,提供帮助。
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对他人的关心与援助,尤其在他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支持,体现出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。
三、使用场景
“扶危济困”常用于以下场合:
1. 社会公益:如慈善机构、志愿者组织等在灾难发生时进行救援。
2. 个人行为:如朋友、家人之间在困难时期互相帮助。
3. 文学作品:常用来描写人物的高尚品德和善良心地。
4. 新闻报道:描述社会中的好人好事或英雄事迹。
四、文化意义
“扶危济困”不仅是语言上的表达,更是一种精神的体现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提倡“仁爱”、“助人为乐”,这与“扶危济困”的理念高度契合。这种精神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,鼓励人们在面对他人困境时,能够主动参与、积极应对,共同构建一个更加温暖和谐的社会。
五、总结
内容 | 说明 |
成语名称 | 扶危济困 |
含义 | 在他人遇到危难或困难时给予帮助 |
出处 | 《后汉书》 |
用法 | 褒义,用于赞扬助人行为 |
文化意义 | 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,倡导互助精神 |
通过了解“扶危济困”的含义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,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,也能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种精神,为社会贡献一份温暖的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