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期颐之年代表多少岁期颐之年是几岁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有许多关于年龄的雅称和别称,这些词汇不仅富有诗意,也体现了古人对人生阶段的深刻理解。其中,“期颐之年”是一个非常特别的称呼,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到了高龄长寿的阶段。
那么,“期颐之年”到底代表多少岁?它又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呢?下面我们将通过总结与表格的形式,为你详细解答这个问题。
一、什么是“期颐之年”?
“期颐”一词出自《礼记·曲礼上》:“百年曰期颐。”这里的“期”有“期待”、“等待”的意思,“颐”则是“赡养、照顾”的意思。因此,“期颐”可以理解为“到了晚年,需要子女或他人来赡养”,也可以引申为“人生最后的阶段”。
在现代语境中,“期颐之年”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已经活到100岁,象征着长寿、健康与福气。它不仅仅是一个年龄数字,更是一种对长者的尊敬和祝福。
二、总结
| 词语 | 含义 | 年龄范围 | 来源/出处 |
| 期颐之年 | 指人到了100岁的高龄阶段 | 100岁 | 《礼记·曲礼上》 |
| 期颐 | 表示晚年需被赡养 | 100岁 | 古代文献中的说法 |
| 长寿 | 一般指80岁以上 | 80岁及以上 | 民间常用说法 |
三、期颐之年的文化意义
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100岁被视为一种“圆满”的象征,不仅意味着身体的康健,也代表着人生的智慧和经验的积累。因此,当一个人达到“期颐之年”,往往会被视为家族和社会的宝贵财富。
在一些地区,人们还会举行“百岁宴”或“庆寿仪式”,以表达对长辈的敬重和祝福。这种习俗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,也让“期颐之年”这一说法更加深入人心。
四、结语
“期颐之年”不仅是一个年龄的代称,更是对长寿和幸福生活的美好祝愿。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,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概念。
如果你身边有年过百岁的长辈,不妨用一句“您真是期颐之年啊!”来表达你的敬意与祝福吧!
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年龄雅称或传统习俗,欢迎继续关注我们!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