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新生儿败血症】新生儿败血症是指病原微生物侵入新生儿血液并在其中繁殖,引发全身性感染的一种严重疾病。该病常发生于出生后7天内的新生儿,尤其是早产儿和出生体重较低的婴儿,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。早期识别和及时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。
一、新生儿败血症概述
新生儿败血症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感染性疾病,可由细菌、病毒或真菌引起。其临床表现不典型,易与其他疾病混淆,因此需要结合实验室检查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。常见病因包括产道感染、宫内感染、出生后获得性感染等。
二、主要病因与危险因素
因素类型 | 具体内容 |
病原体 | 细菌(如大肠杆菌、金黄色葡萄球菌)、病毒(如巨细胞病毒、单纯疱疹病毒)、真菌(如念珠菌) |
感染途径 | 宫内感染、产道感染、出生后获得性感染 |
危险因素 | 早产、低出生体重、母亲分娩时感染、胎膜早破、产程延长、多次产检失败等 |
三、临床表现
新生儿败血症的症状常不典型,容易被忽视。常见表现包括:
- 喂养困难
- 体温不稳定(发热或低温)
- 呼吸急促或呼吸暂停
- 肝脾肿大
- 黄疸加重
- 易激惹或嗜睡
- 心率异常
- 白细胞计数异常
四、诊断方法
项目 | 内容 |
血常规 | 白细胞升高或降低、C反应蛋白升高 |
血培养 | 确定致病菌种类 |
尿常规 | 排除尿路感染 |
脑脊液检查 | 若怀疑脑膜炎 |
影像学检查 | 如胸部X光、头颅B超等 |
五、治疗原则
治疗措施 | 说明 |
抗生素治疗 | 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,初始经验性用药 |
支持治疗 | 包括维持体温、营养支持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|
对症处理 | 如呼吸支持、控制惊厥等 |
监测与评估 |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,定期复查实验室指标 |
六、预防措施
- 孕期定期产检,预防感染
- 分娩时注意无菌操作
- 新生儿出生后密切观察
- 避免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
- 加强母乳喂养,提高免疫力
七、预后情况
新生儿败血症的预后与发病时间、病原体种类、治疗是否及时密切相关。若能早期发现并积极治疗,多数患儿可完全康复;但若延误治疗,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,如脑损伤、败血性休克、多器官功能衰竭,甚至死亡。
总结:
新生儿败血症是一种严重且常见的感染性疾病,早期识别和及时干预至关重要。家长应密切关注新生儿的健康状况,一旦出现异常症状,应及时就医。通过科学的预防、合理的治疗和良好的护理,可以有效降低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