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衮衮诸公意思】“衮衮诸公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出自《诗经·小雅·车辖》:“高山仰止,景行行止。四牡騑騑,六辔如琴。觏尔新婚,以慰我心。……彼其之子,不称其服;维此哲人,谓我劬劳。……有匪君子,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。有匪君子,终不可谖兮。”后世多用于形容众多身居高位、德高望重的官员或贤者。
在古代,“衮”是古代帝王和诸侯的礼服,象征着尊贵与权力。“衮衮”则表示众多、接连不断的样子。“诸公”则是对多位尊贵人物的尊称。因此,“衮衮诸公”原意是指众多身着礼服的显贵人物,后来引申为对一群有地位、有声望的士大夫或官员的称呼。
“衮衮诸公”一词源自古代典籍,原指身着礼服、位高权重的官员群体,后泛指众多有德有才的贤达之人。该词常用于文学作品中,表达对社会精英或朝廷重臣的敬意。在现代语境中,也可用于讽刺某些官场中庸碌无能却占据高位的人群。
表格:关于“衮衮诸公”的解释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《诗经·小雅·车辖》 |
原意 | 指身着礼服、地位显赫的官员 |
引申义 | 泛指众多有德有才的士大夫或朝廷重臣 |
现代用法 | 可用于赞美或讽刺,视语境而定 |
词语结构 | “衮衮”表示众多、“诸公”指多个尊贵人物 |
文化内涵 | 体现古代对礼制、身份和道德的重视 |
使用场景 | 多见于文学、历史、政治评论等文本中 |
通过以上总结和表格,可以更清晰地理解“衮衮诸公”的含义及其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方式。这一词语不仅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,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权力与品德的双重关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