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寡人之于国也翻译】一、
《寡人之于国也》是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中的一篇著名文章,主要讲述了孟子与梁惠王之间的对话。文中通过两人对治国之道的探讨,体现了孟子“仁政”和“民本”的思想。文章以生动的比喻和逻辑严密的论述,强调了国家治理应以百姓为本,施行仁政才能使国家强盛。
本文旨在对《寡人之于国也》进行逐句翻译,并结合原文内容进行简要解析,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思想内涵与语言特色。
二、翻译与解析表
原文 | 翻译 | 解析 |
寡人之于国也,尽心焉耳矣。 | 我对于国家的治理,已经尽心尽力了。 | “寡人”是古代君主的自称,“尽心焉耳矣”表示自己已经竭尽全力。 |
河内凶,则移其民于河东,移其粟于河内。 | 如果河内发生灾荒,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,把粮食运到河内。 | 表明当时政府在灾荒时采取的应急措施。 |
河东凶亦然。 | 河东如果发生灾荒,也这样做。 | 说明这种做法是普遍适用的政策。 |
察邻国之政,无如寡人之用心者。 | 看看邻国的政事,没有哪一个比得上我这样用心的。 | 梁惠王自认为治理国家很用心。 |
邻国之民不加少,寡人之民不加多,何也? | 邻国的百姓并没有减少,我的百姓也没有增加,这是为什么呢? | 梁惠王感到困惑,为何自己的努力没有成效。 |
孟子对曰:“王好战,请以战喻。” | 孟子回答说:“大王喜欢打仗,让我用打仗来打个比方吧。” | 孟子用战争类比,引出他的观点。 |
填然鼓之,兵刃既接,弃甲曳兵而走。 | 鼓声响起,两军交战,士兵们丢弃铠甲拖着武器逃跑。 | 描绘战争的惨烈场面。 |
或百步而后止,或五十步而后止。 | 有的跑了一百步才停下来,有的跑了五十步才停下来。 | 用逃跑距离的长短比喻不同的治国方式。 |
以五十步笑百步,则何如? | 用跑五十步的人嘲笑跑一百步的人,这又怎么样呢? | 孟子指出梁惠王的做法其实并无本质区别。 |
王曰:“不可,直不百步耳,是亦走也。” | 梁惠王说:“不行,只不过没跑一百步罢了,这也是逃跑啊。” | 梁惠王意识到自己的错误。 |
不违农时,谷不可胜食也。 | 不违背农时,粮食就吃不完。 | 强调顺应自然规律的重要性。 |
数罟不入洿池,鱼鳖不可胜食也。 | 细密的渔网不放进池塘,鱼鳖就吃不完。 | 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。 |
斧斤以时入山林,材木不可胜用也。 | 按照时节砍伐山林,木材就用不完。 | 反映生态保护的思想。 |
谷与鱼鳖不可胜食,材木不可胜用,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。 |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,木材用不尽,百姓就可以安心生活,安葬死者,没有遗憾。 | 这是理想的社会状态。 |
养生丧死无憾,王道之始也。 | 生活无忧、死有安葬,这就是王道的开始。 | 孟子提出“王道”应从满足百姓基本需求做起。 |
五亩之宅,树之以桑,五十者可以衣帛矣。 | 五亩大的住宅,种上桑树,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丝绸了。 | 体现物质生活的改善。 |
鸡豚狗彘之畜,无失其时,七十者可以食肉矣。 | 养鸡、猪、狗等家畜,不耽误它们繁殖的时间,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。 | 说明食物供给的保障。 |
百亩之田,勿夺其时,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。 | 百亩的田地,不耽误耕种时间,八口之家就不会挨饿。 | 强调农业的重要性。 |
老者衣帛食肉,黎民不饥不寒,然而不王者,未之有也。 | 老人穿丝绸吃肉,百姓不饿不冷,这样还不能称王,是没有这样的事的。 | 孟子认为只要做到这些,就能实现王道。 |
三、结语
《寡人之于国也》不仅是一篇政治哲学文章,更是一篇充满智慧和人文关怀的散文。它通过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,揭示了治国理政的核心在于“以人为本”,只有真正关心百姓的生活和福祉,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。这篇文章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,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思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