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生灵涂炭的意思是什么】“生灵涂炭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描述战争、灾难或暴政带来的严重后果。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百姓在极端苦难中挣扎的惨状,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历史厚重感。
一、成语释义
词语 | 含义 |
生灵 | 指百姓、人民 |
涂炭 | 原意是泥浆和炭火,比喻极度的痛苦和灾难 |
整体意思:
指人民遭受极大的苦难,生活陷入极度悲惨的境地。常用于形容战争、天灾或暴政导致的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。
二、成语出处
“生灵涂炭”最早见于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:“民不聊生,生灵涂炭。”后来在历代文学作品中广泛使用,如《三国演义》《水浒传》等,用来描写战乱后的凄凉景象。
三、用法与语境
- 常用场合: 描述战争、灾害、政治动荡等造成的大规模人民苦难。
- 情感色彩: 带有强烈的同情和谴责意味,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。
- 近义词: 民不聊生、哀鸿遍野、生离死别
- 反义词: 安居乐业、国泰民安、风调雨顺
四、使用示例
1. 历史背景:
“抗日战争期间,许多地区生灵涂炭,无数家庭流离失所。”
2. 文学作品:
“小说中描绘了战乱年代里,百姓生灵涂炭的惨状,令人动容。”
3. 现实应用:
“自然灾害发生后,部分地区生灵涂炭,政府紧急调配资源进行救援。”
五、总结
“生灵涂炭”是一个富有历史感和情感深度的成语,强调的是人民在极端困境中的悲惨处境。它不仅是对过去苦难的回顾,也是对和平与安定的呼唤。在日常使用中,应根据具体语境合理运用,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。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生灵涂炭 |
含义 | 百姓遭受极大苦难,生活悲惨 |
出处 | 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 |
用法 | 描述战争、灾害、暴政带来的人民苦难 |
情感色彩 | 强烈的同情与谴责 |
近义词 | 民不聊生、哀鸿遍野 |
反义词 | 安居乐业、国泰民安 |
示例 | 抗战时期,许多地区生灵涂炭 |
通过以上内容,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“生灵涂炭”的含义及其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