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绳趋尺步的意思】“绳趋尺步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人行为谨慎、规矩,遵循礼法,不敢越雷池一步。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礼仪制度,强调在言行举止上要严格遵守规范,体现出一种谦恭有礼、循规蹈矩的态度。
一、成语解析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绳趋尺步 |
拼音 | shéng qū chǐ bù |
出处 | 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:“绳趋尺步,以奉朝廷。” |
含义 | 形容人行为谨慎、守规矩,不越礼法。 |
用法 | 多用于书面语,形容人的品行或态度。 |
近义词 | 谨言慎行、循规蹈矩、安分守己 |
反义词 | 放纵不羁、为所欲为、恣意妄为 |
二、成语来源与演变
“绳趋尺步”最早出自《后汉书》,原意是指人在行走时必须按照礼仪规定,每一步都要合乎规矩,不能越界。这里的“绳”和“尺”是古代衡量距离和方向的工具,象征着严格的规范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“绳趋尺步”逐渐被引申为一种道德修养的体现,强调个人在社会交往中应保持谦逊、克制,不越礼、不逾矩。
三、使用场景举例
场景 | 使用示例 |
文学作品 | 他一生谨言慎行,可谓绳趋尺步,深受世人敬重。 |
日常交流 | 这位老先生为人谦和,待人接物皆是绳趋尺步,令人佩服。 |
教育场合 | 家长教育孩子时,应注重培养其绳趋尺步的品德。 |
四、总结
“绳趋尺步”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成语,不仅体现了古人对礼仪的重视,也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个人行为规范的要求。在现代社会中,虽然不再拘泥于繁复的礼节,但这种严谨自律的精神依然值得借鉴和传承。
通过理解并运用这一成语,可以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言行举止,提升个人素养与社会适应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