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风行草偃出自哪里】“风行草偃”是一个常见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一种自然现象或社会风气的迅速传播与影响。它不仅在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,也常被用于描述政策、思想或潮流对大众的广泛影响。下面将从出处、含义、用法及常见误用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呈现。
一、出处
“风行草偃”最早见于《论语·颜渊》篇:
> “君子之德风,小人之德草,草上之风必偃。”
这句话的意思是:君子的品德像风一样,小人的品德像草一样;当风吹过草时,草必定会倒伏。比喻统治者的道德风尚会对民众产生深远的影响。
二、含义解析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风行草偃 |
拼音 | fēng xíng cǎo yǎn |
出处 | 《论语·颜渊》 |
基本意思 | 风吹过草,草就会倒伏。比喻上位者的影响能迅速带动下层人群的行为或思想。 |
引申义 | 形容一种风气、思想或政策对大众的广泛影响,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和引导力。 |
三、用法举例
句子 | 说明 |
“国家政策如风,百姓如草,风行草偃,民心所向。” | 表示政策对民众有强烈的引导作用。 |
“这种新思潮风行草偃,很快便影响到了整个社会。” | 说明某种思想或潮流迅速传播并影响广泛。 |
四、常见误用与辨析
误用情况 | 正确理解 |
将“风行草偃”误解为“风吹草动” | “风行草偃”强调的是“风对草的影响”,而“风吹草动”只是描述自然现象,无深层寓意。 |
用作贬义词 | 实际上,“风行草偃”多为中性或褒义,强调影响力,而非负面含义。 |
误写成“风行草掩” | 正确应为“风行草偃”,注意字形区别。 |
五、总结
“风行草偃”源自《论语》,原意是比喻上位者的道德风尚对民众的深远影响。在现代使用中,这一成语多用于形容政策、思想或潮流对社会的广泛影响。虽然其本义较为文雅,但在实际应用中已逐渐成为表达影响力的一种常见方式。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来源 | 《论语·颜渊》 |
含义 | 上位者的影响带动下层行为或思想 |
用法 | 多用于形容社会风气、政策或思想的传播 |
注意事项 | 避免误用为“风吹草动”或贬义表达 |
通过了解“风行草偃”的出处与用法,可以更准确地在写作和交流中使用这一成语,提升语言表达的深度与准确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