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晋灵公不君原文及翻译】《晋灵公不君》是《左传》中的一篇重要文章,记述了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灵公的荒淫无道与最终被杀的过程。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揭示了“不君”的表现及其后果,具有强烈的道德批判意义。
一、
本文讲述了晋灵公在位期间的行为失当,包括滥杀无辜、奢侈浪费、不听忠言等,最终导致群臣不满,被赵盾等人所杀。文章通过一系列事件展现了晋灵公的昏庸与暴虐,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“君德”与“民本”的重视。
文中提到的赵盾(即赵宣子)作为贤臣,多次劝谏晋灵公,但未被采纳,最终因政局动荡而引发内乱。文章结尾指出:“人谁无过?过而能改,善莫大焉。”强调了知错能改的重要性。
二、原文及翻译对照表
原文 | 翻译 |
晋灵公不君:厚敛以雕墙;从台上弹人,而观其辟丸也。 | 晋灵公不像个国君:加重赋税来装饰宫墙;从高台上用弹弓打人,观看人们躲避弹丸。 |
赵盾、士季见公,谏曰:“人谁无过?过而能改,善莫大焉。” | 赵盾和士季进见晋灵公,劝谏说:“谁能没有过错呢?有了过错而能改正,就没有比这更大的善行了。” |
公曰:“吾知其可也。” | 晋灵公说:“我知道他可以。” |
及其死也,赵盾叹曰:“人谁无过?过而能改,善莫大焉。” | 到了晋灵公死后,赵盾感叹说:“谁能没有过错呢?有了过错而能改正,就没有比这更大的善行了。” |
君子曰:“《诗》曰:‘靡不有初,鲜克有终。’夫如是,则能补过者鲜矣。” | 君子说:“《诗经》说:‘凡事都有开始,很少能坚持到底。’像这样,能够弥补过错的人就很少了。” |
杞子、逢孙、杨孙戍郑,郑人使游吉如楚,告急。 | 杞子、逢孙、杨孙驻守郑国,郑国人派游吉去楚国求救,报告紧急情况。 |
子犯曰:“我且惧,若不许,必为秦所获。” | 子犯说:“我担心,如果不答应,一定会被秦国俘虏。” |
于是,晋侯使郤缺如秦,报其请。 | 于是,晋侯派郤缺去秦国,答复他们的请求。 |
三、文章启示
《晋灵公不君》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,更是对政治伦理的深刻反思。它提醒后人:国君应以德治国,不能只图享乐、不顾百姓。同时,也展示了忠诚之臣在国家危难时的责任与担当。
文章语言简练,寓意深远,是研究古代政治思想和儒家伦理的重要文献。
结语:
《晋灵公不君》通过生动的历史故事,传达了“君德”与“民本”的理念,至今仍具有现实教育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