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翻山越岭成语解释以及出处】“翻山越岭”是一个常用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人或事物克服重重困难、历经艰险前行的过程。这个成语不仅在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,在日常生活中也常被用来比喻努力奋斗、不畏艰难的精神。
一、成语解释
成语 | 翻山越岭 |
拼音 | fān shān yuè lǐng |
释义 | 翻过一座座山,越过一道道岭。形容旅途或行动非常艰难,路途遥远。 |
用法 | 作谓语、定语;多用于描述旅行、远行或克服困难的场景。 |
近义词 | 跋山涉水、风餐露宿、千辛万苦 |
反义词 | 一帆风顺、安逸舒适、轻松自在 |
二、成语出处
出处 | 《水浒传》 |
原文 | “翻山越岭,走遍天下,无有不至。” |
作者 | 施耐庵(元末明初) |
背景 | 《水浒传》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,讲述北宋时期一群好汉反抗官府、追求正义的故事。成语“翻山越岭”在此书中被用来形容人物奔波劳碌、历经艰辛的情节。 |
三、成语使用示例
示例 | 解释 |
他为了寻找失踪的亲人,翻山越岭,走了整整三天。 | 表示不顾艰难险阻,坚持寻找。 |
这支探险队翻山越岭,终于到达了目的地。 | 形容克服自然障碍,完成任务。 |
他在人生道路上翻山越岭,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。 | 比喻经历各种困难后获得成功。 |
四、总结
“翻山越岭”不仅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,更是一种精神象征,代表着坚韧不拔、勇往直前的态度。它在文学作品和日常语言中都具有广泛的使用价值。通过了解它的含义、出处和用法,我们不仅能更好地掌握这一成语,也能从中汲取面对困难时的力量与勇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