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染指在古代指的是什么意思】“染指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用手指沾染颜色”,但在古代常被用来比喻“参与、干预、插手”某些事情,尤其是涉及利益或权力的事情。这个词语最早出现在《左传》中,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带有贬义的表达方式。
一、
“染指”在古代多用于描述某人对他人事务的干涉或参与,尤其指在不该插手的地方插手,往往带有负面色彩。它常与“分一杯羹”“夺利”等词搭配使用,强调的是对利益的争夺和介入。
这一词语不仅体现了古代社会对权力和利益分配的关注,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“越界行为”的批评态度。
二、表格展示
| 词语 | 拼音 | 含义 | 出处 | 用法 | 褒贬色彩 | 常见搭配 |
| 染指 | rǎn zhǐ | 用手指沾染颜色;比喻插手、干预、参与 | 《左传》 | 多用于书面语 | 贬义 | 分一杯羹、染指权位、染指利益 |
三、延伸说明
在古代,“染指”一词多用于政治、官场或家族内部的争斗之中。例如,在《左传·宣公四年》中提到:“楚子围郑,郑伯肉袒牵羊以逆,曰:‘孤不天,不能事君,使君怀怒以及敝邑,孤之罪也。敢不惟命是听?’……子重曰:‘君若不许,吾将饮血于河,以祭先王。’郑人惧,乃请盟。子重曰:‘我无德而贪,其能久乎?’于是遂盟。郑人又请曰:‘寡君有社稷之臣,不敢以私害公,愿得一言。’子重曰:‘此非吾所能及也,愿闻其说。’郑人曰:‘若以大国之威,而加于小国,是谓染指。’”
这段话中的“染指”即指大国对小国的干涉,带有明显的贬义,表示不应插手的事情却被强行介入。
四、现代用法
在现代汉语中,“染指”依然保留了其原有的含义,常用于描述企业、个人或组织对某一领域或资源的非法或不当介入。例如:
- “他一直想染指这个项目。”
- “公司涉嫌染指市场垄断。”
这些用法都保留了“染指”原意中的“插手”和“越界”之意。
五、结语
“染指”作为一个古老的汉语词汇,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。它不仅是对行为的描述,更是一种对道德和秩序的评判。在现代社会中,虽然语言形式发生了变化,但其核心意义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