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嗟来之食什么意思】“嗟来之食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出自《礼记·檀弓下》,用来形容用轻蔑、侮辱的态度给予他人的食物。这个成语常用来批评那些以施舍、怜悯或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他人的人,同时也强调了自尊和尊严的重要性。
一、成语解析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嗟来之食 |
出处 | 《礼记·檀弓下》 |
拼音 | jiē lái zhī shí |
字面意思 | “嗟”是感叹词,表示轻蔑或不耐烦;“来”是“给”的意思;“食”即食物。合起来是“用轻蔑态度给的食物”。 |
引申含义 | 表示以轻视、侮辱的方式施舍别人的东西,带有贬义。 |
使用场合 | 多用于批评那些以施舍者自居、看不起受施者的人。 |
同义表达 | 施舍、怜悯、恩赐、不屑的给予 |
反义表达 | 自力更生、自尊自强、平等相待 |
二、故事背景
《礼记·檀弓下》中记载了一个故事:一位饥饿的人拒绝接受一个傲慢施舍者提供的食物,说:“嗟!来食!”那人因此感到羞辱,最终拒绝进食而死。这个故事体现了对尊严的重视,也说明了“嗟来之食”所包含的轻蔑意味。
三、使用场景举例
场景 | 示例句子 |
批评施舍者 | 他那种高高在上的态度,简直是在给人“嗟来之食”。 |
强调尊严 | 我宁愿饿死,也不愿接受这种“嗟来之食”。 |
描述社会现象 | 在一些地方,弱势群体常常被当作“嗟来之食”看待。 |
四、总结
“嗟来之食”不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文化观念的体现。它提醒人们,在给予帮助时应保持尊重与平等,避免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他人。同时,也鼓励人们维护自己的尊严,不轻易接受带有轻视意味的施舍。
通过了解“嗟来之食”的含义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,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,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持自尊与自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