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顿首是什么意思】“顿首”是一个古代汉语中常见的礼仪用语,常用于书信、奏章或正式场合中,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谦卑。在现代汉语中,虽然不再常用,但在一些正式或文言文语境中仍能见到。
一、
“顿首”是古代一种极为恭敬的跪拜礼,通常用于向尊长或君主行礼。其动作是头触地,然后迅速抬起,表示极度的敬意。在书面语中,“顿首”也常作为书信结尾的敬语,表达对收信人的尊重。
“顿首”与“稽首”、“拜”等礼节有相似之处,但“顿首”更强调动作的轻快和敬意的深重。在不同历史时期,“顿首”的使用范围和含义略有变化,但总体上都保持了其恭敬、谦卑的核心意义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词语 | 顿首 |
拼音 | dùn shǒu |
词性 | 动词/名词(古代礼仪) |
含义 | 古代一种极为恭敬的跪拜礼,头触地后迅速抬起,表示对尊长或君主的敬意。 |
使用场景 | 古代书信、奏章、礼仪场合;现代多见于文言文或正式文书。 |
动作描述 | 跪下,双手扶地,头触地,然后迅速抬头。 |
与其他礼节的区别 | - “稽首”:头触地时间较长,更隆重。 - “拜”:一般指普通的跪拜礼。 - “顿首”:动作较快,更显恭敬。 |
现代用法 | 多用于书面语,如“顿首再拜”、“顿首谨启”等,表达敬意。 |
出处 | 常见于《周礼》《仪礼》及古代文献中。 |
三、结语
“顿首”作为一种古老而庄重的礼仪,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。尽管在日常生活中已不常见,但在文学、历史研究以及正式文书写作中,仍具有重要的意义。了解“顿首”的含义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与礼仪传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