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高屋建瓴的成语典故介绍】“高屋建瓴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意思是站在高处,把瓶子里的水倒下来。比喻居高临下、势不可挡的形势,也用来形容对事物有全面而深刻的把握,能够从宏观上掌握局势。
这个成语最早出自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“夫运筹帷幄之中,决胜千里之外,吾不如子房;镇国家,抚百姓,给馈饷,不绝粮道,吾不如萧何;连百万之众,战必胜,攻必取,吾不如韩信。此三者,皆人杰也,吾能用之,此吾所以取天下也。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,此其所以为我擒也。”
不过,“高屋建瓴”一词更常出现在后世的文献中,如《汉书·晁错传》中提到:“夫以天子之重,而欲行一己之私,是犹高屋建瓴,水之流也。”这表明“高屋建瓴”在后来被广泛用于形容居高临下的优势或掌控全局的能力。
成语解析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高屋建瓴 |
拼音 | gāo wū jiàn líng |
出处 | 《汉书·晁错传》 |
字面意思 | 在高楼上倒水,比喻居高临下,势不可挡 |
引申义 | 居高临下、掌控全局、居于优势地位 |
使用场景 | 常用于描述战略部署、领导决策、分析问题等 |
近义词 | 居高临下、势如破竹、统揽全局 |
反义词 | 低洼之地、力不从心、束手无策 |
典故背景
“高屋建瓴”最初来源于古代的一种生活场景:一个人站在高处,将瓶子中的水倾倒下来,水流会因为高度而形成强大的冲击力。这种自然现象被引申为一种战略上的优势,即站在制高点上,可以占据主动,控制局势。
在历史中,这一成语多用于军事和政治领域,强调领导者要有远见卓识,能够从整体出发,把握方向,避免陷入局部斗争的泥潭。
现代应用
在现代生活中,“高屋建瓴”常用于形容:
- 企业管理:高层管理者具备全局视野,制定长远战略;
- 政策制定: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考虑全面,统筹兼顾;
- 个人发展:一个人在面对复杂问题时,能够抓住关键,做出正确判断。
总结
“高屋建瓴”不仅是一个生动形象的成语,更是一种智慧的体现。它提醒我们,在面对复杂局面时,要善于从高处着眼,把握全局,这样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保持清晰的思路,做出正确的决策。
通过理解这个成语的来源与内涵,我们可以更好地在工作、学习和生活中运用它,提升自己的战略思维和判断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