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什么是被动句】在汉语语法中,“被动句”是一种特殊的句式结构,用于表达动作的承受者,而不是动作的执行者。与主动句不同,被动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接受者,而动作的执行者通常由“被”字引出。被动句在书面语和正式场合中较为常见,有助于突出动作的承受对象。
一、被动句的基本结构
被动句的基本结构为:
主语 + 被 + 动作执行者 + 动词 + 其他成分
例如:
- 书被我读了。
- 玻璃被打破了。
在这个句子中,“书”是动作的承受者,“我”是动作的执行者,“读”是动词。
二、被动句的特点
特点 | 说明 |
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 | 被动句的主语通常是动作的接受者,而非发出者。 |
动作执行者常由“被”引出 | “被”后面通常接动作的执行者,如“被老师批评”。 |
强调动作的承受者 | 被动句常用于强调谁受到了某种影响或处理。 |
多用于书面语 | 在口语中较少使用,更多出现在正式文章或书面表达中。 |
三、被动句的常见用法
1. 强调动作的承受者
- 桌子被打坏了。
- 这个问题被解决了。
2. 避免提及动作的执行者
- 钱被偷走了。
- 她被通知了消息。
3. 表示一种客观状态或结果
- 信被寄出去了。
- 项目被取消了。
四、被动句与主动句的对比
句式 | 结构 | 示例 | 说明 |
主动句 | 主语(执行者)+ 动词 + 宾语(承受者) | 我读了书。 | 强调动作的发出者。 |
被动句 | 宾语(承受者)+ 被 + 执行者 + 动词 | 书被我读了。 | 强调动作的承受者。 |
五、常见的“被”字句类型
类型 | 说明 | 示例 |
简单被动句 | 直接使用“被”字 | 他被批评了。 |
无主语被动句 | 不出现动作执行者 | 门被打开了。 |
复合被动句 | 含有多个成分的被动结构 | 问题被领导安排处理。 |
六、注意事项
- “被”字句有时会显得语气较弱,不适合用于强调动作的主体。
- 在口语中,被动句不如主动句自然,因此较少使用。
- 有些动词不能与“被”搭配使用,如“去”、“来”等。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被动句在汉语中是一种重要的语法现象,合理运用可以增强表达的准确性和正式性。了解其结构和用法,有助于更好地掌握汉语的表达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