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呆若木鸡原文和翻译】“呆若木鸡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出自《庄子·达生》篇,原意是形容人因惊吓或震惊而愣住、像木头鸡一样不动。后来引申为形容人反应迟钝、神情呆板,或者在某些情况下表现出一种“大智若愚”的状态。
一、原文
> 《庄子·达生》节选:
> “纪渻子曰:‘吾已养之,其目未尝正视,其心未尝动也。’
> 齐王曰:‘是已乎?’
> 曰:‘未也,方虚骄而恃气。’
> 曰:‘然则其怒乎?’
> 曰:‘未也,其形虽似,其心未尝动也。’
> 齐王曰:‘若是,则可矣。’”
二、翻译
纪渻子说:
“我已经训练它了,它的眼睛从来没有正眼看过别人,它的内心也没有丝毫波动。”
齐王问:
“这是已经成功了吗?”
纪渻子回答:
“还没有,它现在还显得骄傲自负,依靠气势。”
齐王又问:
“那么它会发怒吗?”
纪渻子说:
“还没有,它的外表虽然看起来像这样,但它的内心并没有真正动过。”
齐王说:
“如果是这样的话,就可以用了。”
三、总结与分析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出处 | 《庄子·达生》 |
原文内容 | 纪渻子训练斗鸡的过程及对话 |
成语含义 | 原指人因震惊而呆滞,后引申为反应迟钝或“大智若愚”的状态 |
成语用法 | 多用于形容人神情呆板、反应迟缓,也可用于褒义(如沉稳内敛) |
文化内涵 | 表现道家“无为而治”“静中求动”的思想 |
四、拓展理解
“呆若木鸡”最初并非贬义,而是对一种极致状态的描述——当一只斗鸡经过长期训练,达到“不以物喜、不以己悲”的境界时,它表面上看似呆滞,实则已进入最佳战斗状态。这体现了庄子“大道至简”的哲学思想,强调内在修养胜于外在表现。
因此,在现代语境中,“呆若木鸡”既可以用来批评一个人反应慢,也可以用来赞美一个人沉稳内敛、不露锋芒。
五、表格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呆若木鸡 |
出处 | 《庄子·达生》 |
原文段落 | 纪渻子与齐王关于斗鸡的对话 |
初期含义 | 形容人因惊吓或震惊而呆滞 |
引申意义 | 反应迟钝、神情呆板;也可指沉稳内敛、不露锋芒 |
哲学背景 | 道家“无为而治”“静中求动”的思想 |
现代用法 | 多为贬义,也可用于褒义 |
通过了解“呆若木鸡”的来源与演变,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个成语的文化内涵,并在使用时更加准确地把握其语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