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簋字什么意思】“簋”是一个汉字,常见于古代器物名称中,尤其在商周时期的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。它不仅是古代祭祀和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器具,也常出现在青铜器铭文中,是研究古代历史与文化的关键词之一。
以下是对“簋”字的详细解释,结合其来源、用途、演变及相关文化背景等内容进行总结。
一、
“簋”(guǐ)是古代中国用于盛放食物的一种礼器,主要流行于商代至汉代。它多为青铜制成,也有陶制或玉制的。在古代礼仪中,“簋”常与“豆”、“簠”等器物搭配使用,用于祭祀祖先或举行重要仪式。
“簋”字结构上由“竹”和“圭”组成,表示其材质或形制可能与竹器有关,但实际多为金属铸造。在甲骨文中已有“簋”字,说明其历史悠久。
此外,“簋”还常被用作姓氏,但在现代已较为少见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拼音 | guǐ |
字形结构 | 左“竹”,右“圭” |
本义 | 古代盛食物的礼器,多为青铜制 |
使用时期 | 商代至汉代 |
常见材质 | 青铜、陶、玉 |
文化意义 | 祭祀、礼仪、权力象征 |
与之搭配的器物 | 豆、簠、尊、爵等 |
在铭文中的作用 | 常用于记录功绩、祭祀内容 |
现代使用情况 | 多用于考古研究、古籍阅读,极少作为日常用字 |
姓氏使用 | 有“簋”姓,但极为罕见 |
三、结语
“簋”字虽不常见于现代汉语中,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。了解“簋”的含义,不仅有助于理解古代器物的功能,也能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。对于研究古代礼制、青铜器文化以及历史文献的人来说,“簋”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符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