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烽火戏诸侯原文及翻译注释】《烽火戏诸侯》是出自《史记·周本纪》中的一则历史典故,讲述了周幽王为了博得宠妃褒姒一笑,不惜点燃烽火台,欺骗诸侯前来救援,最终导致国家灭亡的故事。这一故事常被用来警示统治者不要以虚伪的手段取悦他人,否则将付出惨重代价。
一、原文
> 周幽王欲宠褒姒,乃废申后,立褒姒为后。褒姒不好笑,幽王欲其笑,乃为烽燧大鼓,有寇至,则举烽火。诸侯见烽火,皆至。而无寇,褒姒乃大笑。幽王说之,曰:“非得褒姒一笑,不若此也。”遂数举烽火。诸侯益不信矣。及犬戎攻周,幽王击鼓,诸侯莫至。幽王死于骊山之下,西周亡。
二、翻译
周幽王非常宠爱褒姒,于是废掉了原来的皇后申后,立褒姒为王后。但褒姒不喜欢笑,周幽王想让她笑,就设置了烽火和大鼓。一旦有敌人来犯,就点燃烽火。诸侯看到烽火,都会赶来救援。可是当没有敌人时,褒姒却笑了。周幽王很高兴地说:“如果没有褒姒的笑容,就不值得这样做。”于是多次点燃烽火。后来,当犬戎真的来攻打周朝时,周幽王敲响了鼓,但诸侯们不再相信,没有人来救援。周幽王最终死在骊山下,西周也就灭亡了。
三、注释
词语 | 解释 |
褒姒 | 周幽王的宠妃,生性不爱笑 |
烽燧 | 古代用于传递敌情的信号,点燃烽火表示有敌情 |
大鼓 | 与烽火配合使用,用于召集诸侯 |
申后 | 原来的王后,因周幽王宠爱褒姒而被废 |
犬戎 | 戎族的一支,曾攻破西周 |
骊山 | 地名,周幽王在此被杀 |
四、总结
《烽火戏诸侯》是一则具有深刻寓意的历史故事,反映了权力滥用、失信于民的后果。周幽王为了博得宠妃一笑,不惜玩弄国家的防御系统,最终导致国家覆灭。这不仅是对统治者的警示,也是对诚信与责任的强调。
项目 | 内容 |
故事来源 | 《史记·周本纪》 |
主要人物 | 周幽王、褒姒、诸侯、犬戎 |
核心寓意 | 失信于民,终将自食其果 |
历史影响 | 西周灭亡,东周开始 |
现代启示 | 诚信是治国之本,不可轻视 |
通过这个故事,我们不仅了解了古代历史的片段,也从中汲取了重要的教训:真正的权力应建立在信任与责任之上,而非虚荣与欺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