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作业成本法怎么计算】作业成本法(Activity-Based Costing,简称ABC)是一种将间接成本更准确地分配到产品或服务的方法。与传统的成本核算方式相比,作业成本法更加注重成本动因的分析,能够更真实地反映产品或服务的实际成本。本文将对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步骤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展示关键内容。
一、作业成本法的核心思想
作业成本法认为,企业的各项资源消耗是通过“作业”来实现的,而这些作业又会产生成本。因此,成本的分配应基于作业的发生频率和资源消耗情况,而不是简单地按工时或机器小时等单一标准进行分配。
二、作业成本法的计算步骤
1. 识别作业:确定企业中所有相关的作业活动,如采购、生产、质量控制、包装等。
2. 确定成本动因:为每个作业选择合适的成本动因,即影响该作业成本的主要因素,如订单数量、机器运行时间、人工小时等。
3. 收集成本数据:将与各作业相关的总成本归集起来。
4. 计算单位作业成本:根据成本动因的数量,计算每个作业的单位成本。
5. 分配成本到产品:根据各产品所消耗的作业量,将作业成本分配到具体的产品上。
三、作业成本法计算示例
步骤 | 内容说明 |
1. 识别作业 | 例如:采购、生产、包装、质检 |
2. 确定成本动因 | 采购:订单数量;生产:机器小时;包装:件数;质检:检验次数 |
3. 收集成本数据 | 采购总成本:10,000元;生产总成本:50,000元;包装总成本:8,000元;质检总成本:6,000元 |
4. 计算单位作业成本 | 采购:10,000元 ÷ 100个订单 = 100元/订单; 生产:50,000元 ÷ 500小时 = 100元/小时; 包装:8,000元 ÷ 200件 = 40元/件; 质检:6,000元 ÷ 150次 = 40元/次 |
5. 分配成本到产品 | 假设产品A消耗:10个订单、20小时、10件、5次质检 则产品A的作业成本为: 10×100 + 20×100 + 10×40 + 5×40 = 1000 + 2000 + 400 + 200 = 3600元 |
四、作业成本法的优点与局限性
优点 | 局限性 |
更准确地反映实际成本 | 实施复杂,成本较高 |
有助于识别非增值作业 | 需要大量数据支持 |
提高成本控制能力 | 对小企业可能不经济 |
五、总结
作业成本法通过识别作业、确定成本动因、计算单位作业成本并合理分配到产品,使成本核算更加科学和精确。虽然其实施过程较为复杂,但在产品种类多、间接成本高的企业中具有显著优势。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是否采用作业成本法,以提升管理决策的准确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