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】《石钟山记》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一篇游记散文,文章通过实地考察石钟山的命名由来,表达了作者注重实践、不盲从古人、勇于探索的精神。全文语言精炼,寓意深远,是古代游记类散文中的经典之作。
一、文章总结
《石钟山记》主要讲述了苏轼在游览石钟山时,对“石钟山”名称来源的探究过程。他通过实地考察,发现石钟山因山下有石穴和水波击打岩石发出的声音,与钟声相似,因此得名。文中不仅描写了石钟山的自然景观,还表达了作者对前人观点的质疑与独立思考的态度。
二、原文与翻译对照表
原文 | 翻译 |
水经云:“彭蠡之口有石钟山。” | 《水经》说:“彭蠡湖的入口处有一座石钟山。” |
元丰七年六月丁丑,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,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,送之至湖口,因得观所谓石钟山者。 |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,我从齐安乘船前往临汝,长子苏迈即将去饶州德兴县担任县尉,我送他到湖口,于是得以观赏所谓的石钟山。 |
《水经》云:“彭蠡之口有石钟山。” | 《水经》说:“彭蠡湖的入口处有一座石钟山。” |
事不目见耳闻,而臆断其有无,可乎? | 事情如果不亲眼看到、亲耳听到,就凭主观猜测来判断它的有无,可以吗? |
郦元之所见闻,殆与余同,而言之不详;周景王之无射也,而钟声不绝; | 郦道元所见到和听到的,大概和我相同,但描述得不够详细;周景王铸造的无射钟,钟声却不断。 |
王勃《滕王阁序》曰:“钟鸣鼎食之家。” | 王勃在《滕王阁序》中写道:“钟鸣鼎食之家。” |
是以古之人不余欺也。 | 因此,古人没有欺骗我。 |
余方心动欲还,而大声发于水上,噌吰如钟鼓不绝。 | 我正想动身返回,忽然听到水面上传来巨大的声音,轰隆作响,像钟鼓一样不停。 |
舟人大恐,余亦骇然,以为有大物,不可测也。 | 船夫非常害怕,我也感到惊讶,以为有什么巨大的东西,难以预测。 |
顾而乐之,行歌相答。 | 回头看着它,觉得有趣,便边走边唱,互相应和。 |
因笑谓迈曰:“汝识之乎?盖叹郦元之简,而笑李渤之陋也。” | 我笑着对苏迈说:“你明白了吗?这是感叹郦道元的简略,嘲笑李渤的浅陋。” |
三、文章主旨
《石钟山记》通过一次实地考察,揭示了“事不目见耳闻,而臆断其有无”的道理,强调了亲身实践的重要性。苏轼不仅批判了前人对石钟山名称的误解,也表达了自己对知识的严谨态度和探索精神。
四、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作者 | 苏轼(北宋) |
体裁 | 游记散文 |
主题 | 实践出真知,不盲从古人 |
写作背景 | 元丰七年(1084年),苏轼游览石钟山 |
核心思想 | 强调亲自观察和体验的重要性 |
文学价值 | 语言精炼,哲理深刻,具有启发性 |
结语:
《石钟山记》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游记,更是一部充满哲理的作品。它提醒我们,在面对未知时,应当保持理性与求实的精神,勇于探索,而非轻信他人之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