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口是心非基础解释】“口是心非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用来形容一个人表面上说的和心里想的不一致,也就是嘴上说一套,心里想的是另一套。这种行为通常带有虚伪、不真诚或欺骗的意味,常用于批评那些言行不一的人。
在日常生活中,“口是心非”可能表现为说话时为了掩饰真实想法而故意说些违心的话,或者为了迎合他人而说出不符合自己内心的观点。虽然有时候这种行为可能是出于礼貌或避免冲突,但如果频繁使用,则可能让人感到不信任。
口是心非基础解释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口是心非 |
拼音 | kǒu shì xīn fēi |
出处 | 出自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:“口是心非,行与言违。” |
含义 | 表面上说的话和内心的想法不一致,多用于形容虚伪或不诚实的行为。 |
使用场景 | 常用于批评他人言行不一、虚伪、不真诚的情况。 |
近义词 | 言不由衷、口蜜腹剑、阳奉阴违 |
反义词 | 言行一致、表里如一、心口如一 |
用法 | 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多用于贬义。 |
示例 | 他嘴上答应得好听,心里却另有打算,真是口是心非。 |
在人际交往中,保持“口是心非”的行为可能会损害信任,影响关系的健康发展。因此,尽量做到言行一致,是一种更为成熟和值得推崇的态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