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鸣金收军名词解释】“鸣金收军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源自古代战争中的指挥信号。在古代战场上,士兵们通过击打金属器具(如锣、钟等)发出声响,作为命令的传递方式。其中,“鸣金”指的是敲击金属乐器,表示停止战斗;“收军”则是指军队撤退或结束作战行动。因此,“鸣金收军”常用来形容在战斗中下令停止进攻,撤回军队。
“鸣金收军”原意是指古代战争中通过敲击金属器物发出信号,命令军队停止战斗并撤退。现多用于比喻在某种行动或竞争中主动停止,避免进一步损失。该词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,常见于军事、文学及日常表达中。
表格说明: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鸣金收军 |
出处 | 古代战争中,通过击打金属器物(如锣、钟)传递命令 |
原意 | 战场上敲击金属器物,命令军队停止战斗并撤退 |
现代引申义 | 比喻在某种行动中主动停止,避免继续投入或损失 |
使用场景 | 军事、文学、日常口语中,形容结束战斗或停止某种行为 |
文化背景 | 中国古代军事文化,体现古代战争中的信号传递方式 |
语言风格 | 正式、书面化 |
适用对象 | 可用于描述个人、团体或组织在特定情境下的撤退或终止行为 |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“鸣金收军”不仅是一个历史词汇,也具备现实意义,常被用来形容在关键时刻做出明智决策的行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