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晏子辞千金文言文翻译及注解】《晏子辞千金》是《晏子春秋》中的一篇经典故事,讲述了齐国大夫晏子在面对赏赐时拒绝接受、坚持廉洁奉公的故事。本文通过原文、译文与注解的形式,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思想内涵和历史价值。
一、原文节选:
> 晏子朝,乘弊车,驾驽马。景公见之,曰:“夫子之禄,寡人何以给之?”晏子对曰:“臣闻君子之仕也,进退有度,不以利动。今吾得禄,足以养亲,足以自给,岂敢以千金为荣乎?”
二、翻译:
晏子上朝时,乘坐的是破旧的车子,驾驶的是劣等的马匹。齐景公看见后说:“先生的俸禄,我怎么能够供给你呢?”晏子回答说:“我听说君子做官,进退都有一定的原则,不会因为利益而动摇。现在我的俸禄已经足够赡养父母,满足自己的生活,怎么敢把千金当作荣耀呢?”
三、注解:
词语 | 注解 |
晏子 | 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、思想家,姓晏名婴,字仲,谥号“平”,故世称“晏平仲”。 |
弊车 | 破旧的车子,形容简朴的生活方式。 |
驽马 | 劣等的马,比喻低劣的条件或环境。 |
夫子 | 古代对男子的尊称,此处指晏子。 |
俸禄 | 官员的薪俸,即朝廷给予的报酬。 |
进退有度 | 行事有分寸,不越界,不贪图。 |
不以利动 | 不因利益而动摇心志。 |
自给 | 自己可以维持生活,不需要额外资助。 |
四、总结:
《晏子辞千金》通过晏子面对赏赐时的谦逊态度,体现了他清正廉洁、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。这一故事不仅展现了晏子作为政治家的智慧与操守,也反映了春秋时期士大夫阶层重视道德修养的价值观。在今天看来,这种“不为利动”的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,提醒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,不应忘记精神上的自律与操守。
五、表格总结:
项目 | 内容 |
文章出处 | 《晏子春秋》 |
主题 | 廉洁奉公、淡泊名利 |
人物 | 晏子(晏婴) |
故事核心 | 拒绝千金赏赐,强调官员应以德行为本 |
思想内涵 | 倡导清廉、自律、不慕富贵 |
现实意义 | 对现代官员和公众的道德教育仍有启发作用 |
通过这篇文章,我们不仅能了解古代贤者的处世之道,也能从中汲取做人做事的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