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春望古诗原文及翻译】杜甫的《春望》是唐代著名的五言律诗,写于安史之乱期间,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动荡、人民苦难的深切忧虑。这首诗语言凝练,情感真挚,是杜甫“诗史”风格的典型代表。
以下是对《春望》的原文、翻译以及
一、原文
> 春望
> 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。
> 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。
> 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
> 白头搔更短,浑欲不胜簪。
二、翻译
- 国破山河在:国家破碎,但山河依旧存在。
- 城春草木深:春天来到城中,草木茂盛,显得荒凉而冷清。
- 感时花溅泪:看到花开,也感到悲伤,泪水仿佛从花上滴落。
- 恨别鸟惊心:听到鸟鸣,也觉得心惊,因离别而忧愁。
- 烽火连三月:战火已经持续了三个月。
- 家书抵万金:一封家信比万两黄金还要珍贵。
- 白头搔更短:头发变得稀疏,不断抓挠。
- 浑欲不胜簪:几乎无法再插上簪子,形容人已极度憔悴。
三、
项目 | 内容 |
作者 | 杜甫(唐代) |
体裁 | 五言律诗 |
创作背景 | 安史之乱期间,诗人目睹国家破败、战乱频繁 |
主题思想 | 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家人思念的深切情感 |
情感基调 | 悲凉、忧愤、思乡 |
艺术特色 | 借景抒情,情景交融;语言凝练,意境深远 |
四、简要分析
《春望》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与战乱后的凄凉对比,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悲痛与无奈。诗中“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”尤为经典,将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紧密结合,体现了杜甫“诗史”与“诗圣”的艺术风格。
此诗不仅是杜甫个人情感的抒发,更是那个时代人民苦难的真实写照,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。
如需进一步探讨杜甫其他作品或唐代诗歌风格,欢迎继续提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