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> 常识问答 >

炳烛而学原文及翻译和注释

2025-09-20 19:41:05

问题描述:

炳烛而学原文及翻译和注释,急!求解答,求别让我失望!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09-20 19:41:05

炳烛而学原文及翻译和注释】一、

《炳烛而学》是一篇出自《说苑·建本》的古代寓言故事,主要讲述了一位老人在年老时仍坚持学习,表达了“活到老,学到老”的精神。文章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,传达了珍惜时间、勤奋学习的道理。

本文以简洁的语言叙述了故事内容,并对关键语句进行了详细注释,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含义。同时,附上翻译与注释表格,便于查阅和学习。

二、原文、翻译与注释表格

原文 翻译 注释
晋平公问于师旷曰:“吾年七十,欲学,恐已暮矣。” 晋平公问师旷说:“我年纪七十岁了,想学习,恐怕已经太晚了吧。” “晋平公”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君;“师旷”是当时的著名乐师;“暮”指晚年、迟暮。
师旷曰:“何不炳烛乎?” 师旷说:“为什么不点蜡烛呢?” “炳烛”意为点燃蜡烛,比喻努力学习、不放弃。“何不……乎”是疑问句式,表示建议。
平公曰:“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?” 晋平公说:“哪里有做臣子的戏弄君主的呢?” “安有……乎”是反问句式,强调不可能;“戏”指戏弄、开玩笑。
师旷曰:“臣闻之:少而好学,如日出之阳;壮而好学,如日中之光;老而好学,如炳烛之明。夫炳烛之明,孰与昧行乎?” 师旷说:“我听说:少年时好学,如同太阳初升;壮年时好学,如同正午的阳光;老年时好学,如同点燃的蜡烛。点燃的蜡烛之光,比起在黑暗中行走,哪个更好呢?” “闻之”即“听说”;“日出之阳”比喻少年时期的朝气与光明;“日中之光”象征壮年的辉煌;“炳烛之明”指老年仍能发光发热;“昧行”即在黑暗中行走,比喻盲目或无目标地生活。

三、文章主旨

《炳烛而学》通过师旷与晋平公的对话,说明了无论年龄大小,只要愿意学习,就不会太晚。文中用“日出”、“日中”、“炳烛”三种不同的光源来比喻人生不同阶段的学习状态,强调学习的重要性,并鼓励人们珍惜时间,不断进取。

四、启示与思考

1. 学习不分年龄:无论年长还是年幼,只要有心,都可以学习。

2. 珍惜时间:人生短暂,应把握当下,积极进取。

3. 坚持与勇气:面对困难与质疑,也要有坚持学习的勇气。

五、结语

《炳烛而学》虽短小精悍,但寓意深远,体现了中国古代重视教育、崇尚学习的思想。它不仅是一则寓言故事,更是一种人生哲学,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实践。

  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

 
分享:
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