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孟子戒子翻译及原文】《孟子戒子》是儒家经典《孟子》中的一篇重要文章,内容主要讲述孟子对儿子的教诲与劝诫,体现了儒家重视家庭教育、修身齐家的思想。本文将提供《孟子戒子》的原文,并附上翻译,便于理解其核心思想。
一、原文
> 孟子曰:“人皆有不忍人之心。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,皆有怵惕恻隐之心;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,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,非恶其声而然也。由是观之,无恻隐之心,非人也;无羞恶之心,非人也;无辞让之心,非人也;无是非之心,非人也。恻隐之心,仁之端也;羞恶之心,义之端也;辞让之心,礼之端也;是非之心,智之端也。人之有是四端也,犹其有四体也。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,自贼者也;谓其君不能者,贼其君者也。”
二、翻译
孟子说:“每个人都有不忍心看到别人受苦的心。比如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,都会产生惊惧和同情之心;这种心情并不是为了和孩子的父母交往,也不是为了在乡亲朋友中博取好名声,更不是因为讨厌那个孩子哭闹的声音才产生的。由此可以看出,没有同情心的人,不是真正的人;没有羞耻心的人,不是真正的人;没有谦让心的人,不是真正的人;没有是非判断力的人,不是真正的人。同情心是仁的开端;羞耻心是义的开端;谦让心是礼的开端;是非判断力是智的开端。人具备这四种开端,就像人有四肢一样。有了这四种开端却说自己做不到的人,是在糟蹋自己;说他的君主做不到的人,是在糟蹋他的君主。”
三、总结
《孟子戒子》强调了人性本善的观点,指出人天生具有“四端”——恻隐、羞恶、辞让、是非之心,这些是仁、义、礼、智的基础。孟子通过这一论述,鼓励人们修养自身,发挥内在的善性,做到“仁义礼智”的全面修养。
四、表格对比
项目 | 内容 |
文章名称 | 孟子戒子 |
出处 | 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 |
核心思想 | 强调人性本善,提出“四端”理论,倡导修身养性 |
四端内容 | 恻隐之心(仁)、羞恶之心(义)、辞让之心(礼)、是非之心(智) |
翻译要点 | 说明人类天生具有道德情感,反对功利动机下的善行 |
教育意义 | 鼓励个人自我反省,提升道德修养,成为有德之人 |
通过《孟子戒子》,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古代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,也能从中获得对现代人道德修养的启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