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的原文及翻译】一、
“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”出自明代宋濂的《送东阳马生序》,是古代学子求学过程中的一个典型场景。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在求学过程中,为了向有学问的前辈请教问题,亲自带着经书前往请教的谦逊态度和刻苦精神。
该句不仅体现了古人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,也反映了学习过程中“勤学好问”的重要性。通过这一段文字,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对前辈的敬重之情。
二、原文与翻译对照表
原文 | 翻译 |
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| 向同乡的前辈拿着经书去请教 |
先达德隆望尊 | 前辈德高望重 |
门人弟子填其室 | 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 |
未尝稍降辞色 | 从未稍微降低言辞和脸色 |
余立侍左右 | 我站在他身边 |
援疑质理 | 提出疑问,询问道理 |
俯身倾耳以请 | 弯下身子,侧着耳朵请教 |
或遇其叱咄 | 有时遇到他训斥 |
色愈恭,礼愈至 | 表情更加恭敬,礼节更加周到 |
不敢出一言以复 | 敢怒不敢言 |
俟其欣悦,则又请焉 | 等他高兴了,又去请教 |
三、内容分析
“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”不仅是对学习行为的描述,更是一种精神的体现。它强调了求学者应具备的谦虚、坚持和尊重的态度。在古代,书籍稀少,知识获取不易,因此学生必须主动拜访有学问的长者,才能获得真知。
这种学习方式虽然艰苦,却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提问的能力。同时,也反映出古代教育中“师承”关系的重要性,即学生通过与老师的互动不断成长。
四、现代启示
在当今信息丰富的时代,“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”依然具有现实意义。尽管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,但真正深入的理解仍需通过交流与请教来实现。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日常学习,保持谦逊的态度、勇于提问的精神,仍然是提升自我的关键。
结语:
“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”不仅是一句古文,更是古人求学精神的缩影。它提醒我们,在追求知识的路上,要怀有敬畏之心,勇于请教,方能不断进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