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陶渊明感士不遇赋原文及翻译】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的诗人、文学家,被誉为“田园诗派”的开创者。他的作品多以自然田园为题材,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。然而,在他的一些作品中,也流露出对人生际遇的感慨与无奈。其中,《感士不遇赋》便是其抒发个人情感、反映社会现实的重要代表作之一。
一、
《感士不遇赋》是陶渊明在仕途失意后所作的一篇抒情散文,表达了他对自身命运的不满、对现实社会的失望以及对理想人生的追求。文章语言质朴,情感真挚,既有对自我遭遇的反思,也有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批判。
文中通过对比古代贤人与当代士人的不同境遇,揭示了“士”在乱世中的艰难处境。陶渊明借古讽今,表现出对清高之士被埋没、奸佞之人得势的社会现象的不满。
二、原文与翻译对照表
原文 | 翻译 |
余尝叹曰:士之生也,不遇时矣! | 我曾感叹道:士人出生在这个时代,真是不逢时啊! |
夫君子之行,动而有道,静而有德。 | 君子的行为,行动有准则,静处有德行。 |
然则时运不齐,命途多舛。 | 然而时运不顺,命运多舛。 |
吾少怀高尚之志,志在山林,不乐仕宦。 | 我年少时就有高尚的志向,志在山林,不愿做官。 |
岂不欲仕?盖无路也。 | 难道不想做官吗?只是没有门路罢了。 |
每念及此,未尝不叹息于胸中。 | 每次想到这些,心中总是不禁叹息。 |
夫士之不遇,非独吾一人也。 | 士人不得志,不只是我一个人。 |
古之贤者,或遭谗言,或被放逐,或困于穷途。 | 古代的贤人,有的遭到谗言,有的被放逐,有的困于困境。 |
今之士人,亦复如是。 | 现在的士人,也是一样的境况。 |
虽有才学,难以为用;虽有忠心,难以为信。 | 即使有才学,也难以被重用;即使有忠心,也难以被信任。 |
于是,吾乃退而自省,安贫乐道。 | 因此,我便退而自省,安于贫穷,乐于道义。 |
不求富贵,不慕荣华。 | 不追求富贵,不羡慕荣华。 |
但愿一生,闲云野鹤,自在逍遥。 | 只愿一生如闲云野鹤,自在逍遥。 |
三、结语
《感士不遇赋》不仅体现了陶渊明个人的情感与思想,也反映了当时士人群体的普遍心理状态。文章语言简练,情感深沉,是研究陶渊明思想和东晋士人精神世界的重要文献。通过对“士不遇”的深刻思考,陶渊明表达了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与对现实社会的批判,展现了他超然物外、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