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鸡鸣而起出处于哪里】“鸡鸣而起”是一个常见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人们早起、勤奋努力的状态。这个成语的出处与古代的典故有关,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。
一、
“鸡鸣而起”出自《诗经·齐风·东方未明》,原句为“鸡既鸣矣,朝既昌矣;士也罔极,二三其德。”意思是“鸡已经叫了,天也亮了,可是那些人却心无定准,反复无常”。后来,“鸡鸣而起”被引申为早起、勤勉的意思,常用于形容人们在清晨就起床工作或学习,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。
在现代汉语中,“鸡鸣而起”多用于鼓励人们养成早起的习惯,强调勤劳和自律的重要性。
二、出处表格
词语 | 出处 | 原文句子 | 解释 |
鸡鸣而起 | 《诗经·齐风·东方未明》 | “鸡既鸣矣,朝既昌矣;士也罔极,二三其德。” | 原意是鸡叫后天已亮,但有些人行为不端,反复无常。后引申为早起、勤奋。 |
出处来源 | 《诗经》 | —— | 古代诗歌总集,收录周代至春秋时期的诗歌作品。 |
引申义 | 现代汉语 | —— | 形容早起、勤奋、自律的精神状态。 |
三、延伸理解
虽然“鸡鸣而起”最初带有批评意味,但经过历史演变,现在更多地被用作褒义词,象征着积极的生活态度。在传统文化中,早起被视为一种美德,与“勤能补拙”、“天道酬勤”等理念相契合。
此外,在日常生活中,许多成功人士也以早起作为习惯之一,认为早起有助于提高效率、增强专注力,并为一天的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。
四、结语
“鸡鸣而起”不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。它源自《诗经》,历经千年流传,如今已成为激励人们勤奋向上的重要语言符号。了解其出处和含义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