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> 百科精选 >

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有(至少4次)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。

2023-01-20 04:40:25 来源: 用户: 

您好,现在柳柳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。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有(至少4次)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。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
1、《三国演义》中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:官渡之战:曹操战袁绍官渡之战,是东汉末年“三大战役”之一,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。

2、建安五年(200年),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(今河南中牟东北),在此展开战略决战。

3、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(今河南封丘西),继而击溃袁军主力。

4、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。

5、官渡之战,经过一年多的对峙,至此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。

6、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,出奇制胜,击破袁军十万。

7、2、赤壁之战:孙权、刘备联军战曹操赤壁之战,是指东汉末年,孙权、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(208年)在长江赤壁(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)一带大破曹操大军,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,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。

8、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,也是三国时期“三大战役”中最为著名的一场。

9、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,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。

10、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,曹操北回,孙、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。

11、3、合肥之战:曹军战孙军合肥之战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,孙军与曹军以合肥为目标的争夺战。

12、建安四年,孙策取合肥,以顾雍为合肥长。

13、建安五年,孙策遇刺身亡。

14、后曹操表刘馥为扬州刺史, 刘馥占领合肥。

15、自后孙权屡攻合肥不克,太和六年,满宠更治新城。

16、终吴之世,不能有淮南尺寸之土。

17、合肥是曹操命刘馥建设的一座东南方重要、繁荣的城市(后再增筑,命为合肥新城),而其主要作用是抵抗敌人的寨垒,所以守备能力对曹军极为重要;而东吴若要北伐,合肥是其中一个障碍点及补给点,所以双方于208年至253年在此地爆发过五次较大型的冲突。

18、5、夷陵之战:蜀汉攻孙吴夷陵之战,又称彝陵之战、猇亭之战,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,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,也是三国“三大战役”的最后一场。

19、章武元年(221年)七月,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,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,挥兵东征东吴孙权,气势强劲。

20、孙权求和不成后,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、避免两线作战,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。

21、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,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,更在章武二年(222年)八月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。

22、夷陵之战的惨败,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。

23、其中赤壁之战胜利的原因是:第一,曹军远道而来,战士疲惫,“如强弩之末势,不能穿鲁缟也”,而联军以逸待劳。

24、第二,曹军多数是北方人,不习水战,虽收编荆州刘表20万水兵,但实力不如孙刘联军。

25、第三,曹操骄傲,战前不做充分的准备,过于轻敌,结果中了黄盖的“苦肉计”,被火烧战船。

26、第四,曹军中发生瘟疫,大大削弱了战斗力。

27、第五,联军不为强敌所吓倒,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。

28、通过冷静的分析,既看到曹操20多万大军压境,其势汹汹,又看到曹操后方不稳,部队远来疲惫,不服水土,不习水战;既看到刘备新败,兵力不足,又看到有利的战场条件和拥有善于水战的五六万水军,从而具备了取胜的基础。

29、扩展资料:《三国演义》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,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,全名为《三国志通俗演义》(又称《三国志演义》),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。

30、《三国志通俗演义》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,到了明末清初,毛宗岗对《三国演义》整顿回目、修正文辞、改换诗文。

31、《三国演义》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,以描写战争为主,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、蜀、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,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,建立晋朝的故事。

32、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,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,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。

33、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、董卓之乱、群雄逐鹿、三国鼎立、三国归晋五大部分。

34、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,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。

35、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,既有情节,也有兵法韬略。

36、参考资料:百度百科-三国演义。

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,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。

  免责声明:本文由用户上传,与本网站立场无关。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,并不构成投资建议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

 
分享:
最新文章
站长推荐